掐絲琺瑯、鏨胎琺瑯和畫琺瑯,分別於不同時期在我國出現。掐絲琺瑯俗稱“景泰藍”,其原產地在今天的中東地區。西元1 1世紀,中東的阿拉伯⼈已開始製作和使⽤掐絲琺瑯。約在西元13-14世紀,掐絲琺瑯⼯藝傳入中國。琺瑯⼯藝雖是舶來品,但⼀經傳入中國,即與我國傳統的⾦屬製造⼯藝、鑲嵌⼯藝有機地融為⼀體,⼼靈⼿巧的中國⼯匠很快掌握了掐絲琺瑯的製造技術,所制琺瑯器在造型、圖案等⽅⾯完全民族化,甚至不留有任何外來⽂化的影響與痕跡。掐絲琺瑯是⼀種複合⼯藝品,由多道工序組成。⼀般以紅銅做胎(少數以⾦、銀或⿈銅為胎),胎⼦成型後,再⽤扁⽽窄長的銅絲,根據裝飾圖案所需,焊接在胎體表⾯,然後⽤五顏六⾊的琺瑯釉填入凹陷的花紋之中,入窯焙燒,因其焙燒後凝結的琺瑯釉會收縮,所以填釉、焙燒的⼯序需要重複多次,才能使琺瑯釉完全充分的填充在掐絲的凹陷位置,燒好之後,再進⾏打磨、鍍⾦等⼯序⽅可成器。正是由於掐絲琺瑯製作⼯藝複雜,技術要求嚴格,成本較⾼等原因,故其在中國誕⽣之⾅起,就被實⼒雄厚、⼈才濟濟的皇家所壟斷,秘藏深宮,很長⼀段時間為皇室和達官貴冑獨享。
元代琺瑯器器形端莊⼤⽅,構圖舒朗流暢,釉⾊明豔溫潤,具有寶⽯般半透明光澤。唯原配琺瑯器較少,⼤部分被後⼈改裝過,存量稀少,彌⾜珍貴。“御⽤監”為明代製作琺瑯器的官⽅機構。整個明代僅宣德、景泰、嘉靖、萬曆四朝的器物署有官⽅年款。因明早期的洪武、永樂沒有署款的標準器,故在年代鑒別上帶有⼀定的難度與模糊性,但在實物中確有⼀些琺瑯器具有早於宣德,⽽又不同於元代的特點風格。宣德款掐絲琺瑯的器形與同時期的瓷器、漆器、銅器相似,有罐、碗、盤、盒、花觚、爐、雙陸盤等,紋飾以勾蓮花為主,並出現了龍、鳳、獅及四季花卉圖案,款識有“⼤明宣德年制御⽤監造”、“⼤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句制”鑄款或陰刻款。
乾隆朝是掐絲琺瑯⼤發展⼤繁榮的時期,據檔案記載,造辦處製作了數量可觀的琺瑯器,包括宮廷典章⽤品、佛堂⽤品、⽣活⽤品、陳設品和⽂房清供等。宫廷典章⽤品有寶座、屏風、⾹筒、角端、太平有象等,佛堂⽤品有佛塔、佛寵、佛像、壇城、五供、七珍、八寶等,乾隆三⼗九年(1774)和乾隆四⼗七年(1 782 ) 共製作了⼗⼆座琺瑯塔,分別陳設在紫禁城梵華樓、寶相樓內,氣勢恢宏,⼯藝精湛,是所⾒最⼤的琺瑯器,⽣活⽤品數量龐⼤可分為四類,其⼀是普通陳設品瓶、罐等,如梅瓶、天球瓶、長頸瓶、雙連錦袱瓶、六⽅貫⽿瓶、鴨頸瓶、雙管式瓶、英雄瓶、鏤空轉⼼瓶、棕式瓶、蒜頭瓶、抱⽉瓶、葫蘆瓶等。其⼆是仿古陳設品’主要是仿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有花觚、鼎、卣、觥、簋、鐘、扁壺、疊、奩、顱、尊、觯等,造型古樸,紋飾典雅,其三是動物造型陳設品,獅⼦、麒麟、犧尊、天雞、天鹿、鴿⼦、仙鶴、⼤象、角端等,形態⽣動,惟妙惟肖。⽂房⽤品有筆筒、筆架、筆洗、墨床、硯盒、仿圈、鎮紙、⽔盛等。乾隆朝掐絲琺瑯的胎⼦,銅質精純,胎骨厚重,無輕飄之感,甚至有些器物⽤昂貴的⿈⾦制胎,琺瑯釉料均無透明感,沙眼減少,細腻光滑,琺瑯釉⾊彩之豐富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在圖案裝飾上,除繼承了明代勾蓮花的作法以外,還運⽤了仿古的獸⾯紋、幾何紋,並將山⽔亭榭、花⿃蟲⿂、⼈物故事作為裝飾,廹求繪畫的意趣,取得了較好的裝飾效果,在器物的鍍⾦、鏨刻⽅⾯,不惜財⼒、功⼒,⾦⾊濃重,刻飾精美这⼀時期的掐絲琺瑯⼯藝還常與畫琺瑯⼯藝相結合,並鑲嵌珠寶,具有典型的⾦碧輝煌的皇家藝術風格。
此「銅鎏金掐絲琺瑯獅鈕薰爐」造型精美奢華,銅胎鎏金清晰可⾒,器身的掐絲琺瑯部分尤為精彩,全器上面鏤空獅鈕蓋,底下鎏⾦瑞獸四⾜鼎⽴,爐身腹部飾纏枝西番蓮紋樣,紋飾皆以⾦絲掐制,內填各⾊琺瑯彩,五彩斑斕,絢麗奪⽬。精細中透著雅致,頗具靈氣,底部落款「乾隆年制」,可⾒當時的⼯藝⽔準與⼯藝設計能⼒之⾼,也可看出當年宮廷⽣活的奢華。此⾹爐有明顯的使⽤過的痕跡,由此可以推測它當年確實在清宮中被⽤為拜神祭祖,也曾經⾹⽕不斷,承受著宮廷顯貴們的跪拜,是為清代乾隆年間宮廷內務府所作掐絲琺瑯精品,是不可多得的存世珍品,具有極⾼的收藏升值空間。
簡介:此「銅鎏⾦掐絲琺瑯師鈕薰爐」造型精美奢華,銅胎鎏⾦清晰可⾒,器身的掐絲琺瑯部分尤為精彩,全器上⾯鏤空獅鈕蓋,底下鎏⾦瑞獸四⾜鼎⽴,爐身腹部飾纏枝西番蓮紋樣,紋飾皆以⾦絲掐制,內填各⾊琺瑯彩,五彩斑斕,絢麗奪⽬。精細中透著雅致,頗具靈氣,底部落款「乾隆年制」,可⾒當時的⼯藝⽔準與⼯藝設計能⼒之⾼,也可看出當年宮廷⽣活的奢華。此⾹爐有明顯的使⽤過的痕跡,由此可推測它當年確實在清宮中被⽤為拜神祭祖,曾經⾹⽕不斷承受著宮廷顯貴們的跪拜,為清代乾隆年間宮廷內務府所作掐絲琺瑯精品,是不可多得的存世珍品,具有極⾼的收藏升值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