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可波羅的遊記開始,富饒的中國宮廷就成為歐洲的奢華夢境。18世紀法國的《Happer's Magazine》雜誌藝術評論,開始有了「中國風」的說法,稱為 Chinoiserie 風格,這個詞語一直沿用至今,統稱於具有中國風貌的藝術品。
歐洲人用自己的想像,描繪了一個夢幻般的國度。清宮奢華的裝飾風格、服飾、青花瓷、茶飲文化成為了歐洲設計師的靈感之源。從建築到室內裝飾再到日常服裝,從17世紀的巴洛克到18世紀的洛可可再到20世紀初的迪考主義風格,中國元素在西方藝術史上塗抹了一筆筆重彩,並一直持續著。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1655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派特使團,前往北京謁見清朝的順治皇帝,試圖打開大清朝的貿易大門,6月19日16人組成的荷蘭使團,從巴達維亞乘船出發,兩個月後抵達南中國海岸。荷蘭使團在中國境內待上了兩年多,於1657年1月28日荷蘭使團返回廣州,3月31日回到巴達維亞,這是荷蘭首批赴華使團。特使團的約翰·紐霍夫(Johan Nieuhof)詳細記錄各地所見所聞,並以繪製大量透寫,於1665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了一本附有一百多幅插圖的《荷使初訪中國記》。

約翰紐霍夫繪製的大量畫稿,成為西方人第一此直觀的了解中國的重要材料,其畫作和遊記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後世不斷翻印或再版,歐洲的皇室貴族紛紛仿效書中的形象和圖案,將其用在宮廷和園林的設計上,和陶瓷、掛毯、燈飾等等裝飾藝術,因此約翰紐霍夫的著作可以說在歐洲開啟了中國風的序曲。這是繼馬可波羅遊記之後,第一部真實可信,且在西方廣為流傳的中國目擊報導,中國的順治皇帝在驍勇武士的簇擁下正襟危坐,神情肅穆。
書中最著名的一幅是《南京瓷塔》,它太受歡迎了,以至於路易十四以它為模型,讓建築師路易·勒·沃為他的情婦——蒙特斯潘侯爵夫人造了一座特里亞農瓷屋。從此,影響了歐洲一大批中國塔、茶室、孔夫子廟宇等中國式建築的流行,從斯德哥爾摩的夏宮到西西里的巴勒莫,再到葡萄牙的辛特拉,遍布歐洲的宮殿花園。圖像不斷複製不斷傳播,東印度公司運來的瓷器、漆器、絲綢也迅速銷往貴族們手中,17~18世紀「中國風」於是興起。一場中國文化熱在法國逐漸升溫,誕生於此時的「洛可可風格」正是這種對中國文化的憧憬與嚮往的反映。
17世紀 瓷器花瓶和餐具等中國圖案出現在靜物畫中,由荷蘭現實主義藝術家如Willem Kalf和Jan Davidsz de Heem為代表。17世紀中國風的影響包括:歐洲陶瓷器、法國、英國刺繡掛毯,1680年代的英國銀飾也出現刻有中國人物的銀器,甚至於荷蘭和英國的漆器寫字桌、家具擺設。室內設計東方化最早的主要例子是是1670年凡爾賽宮,由 Louis LE Vau(1612-70)設計。
18世紀 洛可可風格刺激了中國設計特色的進一步擴散,包括龍、鳳、東方鳥類。在將中國風的室內設計引入凡爾賽之後,這種時尚持續擴散到了歐洲其他國家。中國室內設計包括中式壁紙和中式瓷器。例如,在德國Lackkabinett,Schloss Ludwigsburg,Wurttemberg(1720年); 尚蒂伊城堡的中國廳以及西班牙阿蘭胡埃斯和意大利卡波迪蒙特的瓷器。更遠的俄羅斯凱瑟琳大帝在Tsarskoe Selo的皇家莊園設立。不同的國家對於中國風的設計呈現於不同的領域。英國傾向專注於中國風格的庭院,德國喜愛瓷器上東方人物,法國以瓷器花瓶為主流。當時的畫家也把這些元素融入畫作中。與此同時寶塔建築和茶館也逐漸出現在歐洲花園與公園中。
西方藝術家在創作東方意象時,有幾個特殊的既定印象,例如 : 穿著中國服裝的男女頭上帶著東方帽子,髮尾留著一條辮子。關於庭院建築則獨鍾繁複多層結構的屋簷,中國式庭院山水、松柏、雲霧...等典型佈局。對於瓷器更是特別鍾愛青花瓷為主題,圖象中也以龍為主題。整體來說歐洲人大多無法分辨中國、日本、韓國,對他們來說中國風魅力在於遠東的異國風情。
隨著法國傳教士在華的活動,中國的文化經典如《春秋》、《禮記》等的部分章節甚至全書被介紹到了法國,中國的特產如絲稠、 瓷器、漆器等被大量引進法國。一場中國文化熱在法國逐漸升溫,誕生於此時的「洛可可風格」正是這種對中國文化的憧憬與嚮往的反映。
法國路易十五統治時,蓬巴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向國王介紹弗朗索瓦 · 鮑徹(FrançoisBoucher),使他成為當時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鮑徹熱愛中國風,收藏大量亞洲風格文物,於此同時他富麗堂皇的公寓裝飾、家具和掛毯裝飾都體現了這種異國情調的味道。在洛可可時代模仿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成為法國人的一種時尚。凡爾賽宮裡, 一些貴族男女身穿中國服裝、面具參加化妝舞會,他們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看作是一種高雅的行為。
中國風(Chinoserie)是從屬於洛可可的一種藝術風格,主要是指歐洲十八世紀興起的以崇尚中國文明,傳播中國哲學,模仿中國藝術風格為特徵的文化現象。在藝術領域,是指一種追求中國情調的西方圖案或裝飾風格,應用於繪畫、雕塑等方面。在服裝領域,中國風主要表現於紡織品紋樣、服裝款式和色彩。反映了歐洲人對中國藝術的理解和對中國風土人情的想像,又摻雜了西方傳統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