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典藏

細説黃道十二宮

十二星座在中國古代亦稱「黃道十二宮」,源於巴比倫,後傳入希臘,隨著亞歷山大帝國的擴張流傳於歐亞大陸;繼續傳到印度後與當地天文學結合,再隨佛教傳入中國,甚而遠達朝鮮半島與日本。

目前能看到的漢文資料裡,最早提及十二星座的記錄能上溯到隋朝。隋朝開皇初年,有一位僧人叫耶連提耶舍,他翻譯了《大乘大方等日藏經》,在經文中:「是九月時,射神主當;十月時,磨竭之神主當其月;十一月,水器之神主當其月;十二月,天魚之神主當其月;正月時,特羊之神主當其月;二月時,特牛之神主當其月;是三月時,雙鳥之神主當其月;四月時,蟹神主當其月;此五月時,師子之神主當其月;此六月時,天女之神主當其月;是七月時,秤量之神主當其月,八月時蠍神主當其月。」

敦煌莫高窟第 61 窟的熾盛光佛圖,隠約可見南面的獅子座,寶瓶座,人馬座,還有北面牆上的雙魚座,巨蟹座,雙子座幾近剝落。其中的摩羯座與我們現在所說的摩羯是不一樣的,更有「中國符號」,從羊身魚尾變成了龍首魚身。壁畫上有漢文,也有西夏文,大約是西夏時期。在西方,摩羯宮的形象是羊身魚尾,是古巴比倫羊魚神伊亞,傳到中國後,中國文化中沒有那種羊身魚尾的怪獸,無法找到對應的東西,所以就把摩羯宮描繪為一種龍頭魚尾有翼的怪魚。

佛經中的十二星宮學說很快又被中國本土的道教吸收,《道藏》中也有黃道十二宮的記載,並跟中國傳統曆法中的「地支」 與「十二次」對應起來:「子名玄枵,又曰寶瓶(水瓶);亥名娵訾,又曰雙魚;戌名降婁,又曰白羊;酉名大梁,又曰金牛;申名實沉,又曰陰陽(雙子);未名鶉首,又曰巨蟹 ;午名鶉火,又曰獅子 ; 巳名鶉尾,又曰雙女(處女);辰名壽星,又曰天秤 ;卯名大火, 又曰天蠍;寅名析木,又曰人馬(射手);醜名星紀,又曰磨蝎。」

台北故宮國寶《宋人畫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萬頃波濤,祥雲湧現,四大天王擎七寶蓮臺,觀世音菩薩端立蓮臺,展現千手千眼,三十二面。千手持物之中,已有「十二星座」的存在。到宋代時,十二星宮的說法已經廣為流布,圖像史料、文獻記載與出土文物都可以證明宋朝的民間社會已廣泛知道十二星宮。


蘇軾將平生毀譽交加歸於自己命宮屬摩羯宮,與韓愈同病相憐。《東坡志林·命分》詩云:我生之辰,月宿直斗。乃知退之磨蝎為身宮,而仆乃以磨蝎為命,平生多得謗譽,殆是同病也。據《東坡紀年錄》,蘇軾生於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眉山當地卯時(公元1037年1月8日北京時間5-7點,眉山比北京晚一個時區),天文回推,蘇軾出生時太陽在摩羯宮。

 

南宋,陳元靚寫了一部家居日用百科全書《事林廣記》,在天文類中提到一張《十二宮分野所屬圖》,將十二星宮與中國十二州相搭配:寶瓶配青州,摩羯配揚州,射手配幽州,天蠍配豫州,天秤配兗州,處女配荊州,獅子配洛州,巨蟹配雍州,雙子配益州,金牛配冀州,白羊配徐州,雙魚配并州。

到了明代,慢慢的十二星座有了中國版的神話形象。道教將十二星座幻想為各種神仙:天秤宮尊神、天蠍宮尊神、人馬宮尊神……可見明代寶寧寺水陸絹畫。現藏山西博物館。細探文物抽絲剝繭,文化影響無遠弗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