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永樂十二年秋,榜葛剌(今孟加拉一帶)的使臣帶著一隻麒麟來到北京,此圖為宮廷畫師所繪製紀錄。麒麟其實就是原產非洲的長頸鹿,這是長頸鹿第一次來到中國。
長頸鹿原本並非是「麒麟」的原型,但因為「物靈政治」的需要,麒麟借形長頸鹿,成為明朝「物靈政治」基礎。「麒麟」的譯詞也成了「權力轉移」的一個例證,向世人表示因為大明上有仁君,才有此瑞獸的到來。
在鄭和下西洋期間,據各種史料記載,曾多次運作「麒麟貢」,其中有三次被記載於中國的官方史錄中。有學者認為,搜求麒麟等珍奇出產,也是鄭和船隊遠至東非的目的之一。
《明史·鄭和傳》和鄭和助手馬歡的著作《瀛涯勝覽》中,都記載著鄭和船隊最遠到了非洲東海岸木骨都束、竹步、麻林,也就是今天的肯亞和坦尚尼亞一帶。並且在非洲索馬利亞、肯亞、坦尚尼亞境內,考古發現了很多14、15世紀的中國古瓷。
從事海洋地圖研究的專家朱鑒秋認為:「這可以作為鄭和航海到達非洲的有力佐證。」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長頸鹿之外,斑馬、直角羚、鴕鳥等非洲特產動物也一並被輸入中國。
1430年前後成書的《異域圖志》就逼真地畫下了斑馬,成為中國乃至東亞的第一幅斑馬圖畫(畫名簡稱為福鹿),其惟妙惟肖的程度已接近今天的水平。此《異域圖志》撰者不詳,主要內容是記載四方化外諸夷人物、風俗。全書共一卷,共含有一百七十一圖,和有目無文的三十一國名,共二百零二國。此本大致為明刊孤本,十九世紀英國漢學家威妥瑪曾在中國輾轉得到此書,現藏於劍橋大學圖書館。
而今天我們所知的「鴕鳥」一名,也是明代醫藥大家李時珍根據時人所稱的「駝蹄雞」而改的。他還認為鴕鳥糞有化消胃腸內異物的作用,並在《本草綱目》中繪制了東亞地區第一幅鴕鳥圖。
清乾隆二十六年郎世寧繪製的《交趾果然圖》。據史料記載,是一隻進貢到宮中的環尾狐猴,這種狐猴產於非洲馬達加斯加島。但是畫上乾隆卻指稱其為來自交趾(現在越南)的果然獸。原產於印度洋的環尾狐猴是否有可能經由越南的進貢來到清廷呢?有待考察。古代帝王對於珍獸的喜好,並非僅僅是觀賞心理所致,還因為蘊含了豐富的政治含義,以祥禽瑞獸的進獻宣揚君權神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