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典藏

傳心之美:梵蒂岡博物館藏中國文物展

19世紀傳教士與近代中國逐漸產生了什麼樣的火花?東西交流下,傳教士又帶回了哪些影響?策展團隊從梵蒂岡博物館的藏品中精選出78件展品,涵蓋了天主教藝術、佛教藝術和世俗藝術三個方面。天主教藝術在中國不斷與本土藝術相融合,展品中充滿中國審美情趣的天主教藝術品是展覽的一大亮點。

西方世界耳熟能詳的宗教故事換上了東方面容、衣著及場景,中國傳統的瓷器、琺瑯器上則出現了聖經故事、教堂等等內容。用中國傳統繪畫的技法怎樣去描繪聖母、聖子與天使?用銅胎掐絲琺瑯工藝怎樣呈現西方的聖經故事與教堂?在異域的梵蒂岡博物館喜歡收藏中國的哪些文物?
梵蒂岡博物館的中國文物收藏要追溯到1925年,當時教皇庇護十一世在梵蒂岡組織了一場大型展覽,匯集了十多萬件世界各地的精美藝術品,意在展示天主教會對世界各國人民文化和藝術的尊重,奠定了梵蒂岡博物館中國文物收藏的基礎。梵蒂岡博物館接收了一些來自早期傳教士的收藏,最終形成了5000餘件中國文物的可觀規模。西方畫家和中國畫家分別繪製的《逃往埃及圖》。中國人模樣的聖母懷抱聖子坐在驢上,老翁模樣的聖約瑟牽著驢。

王肅達畫《園林中的聖母、聖子與天使圖》,將場景置於中國古典園林中,聖母與聖子身著錦繡服飾,如果不是頭部繪了聖光,與中國古典畫無異。

二十世紀初,任懿芳畫《最後的晚餐》,極具中國特色。十九世紀,《羅文藻主教畫像》。羅文藻,1633年入教,是歷史上第一位中國籍主教,也是1926年以前唯一的一位中國籍主教。 他第一個向羅馬教廷進言,要求豁免中國人在不必精通拉丁文的前提下可以升神父,要求禮儀本地化,允許中國神父舉行中文彌撒。

早期傳教士們從世界各地帶回許多屬於其他宗教的藝術品,包括中國佛教藝術品,此次展覽挑選了來自不同地區、時代、教派的代表。

5月28日至7月14日,北京故宮博物院將與梵蒂岡博物館合作呈現「傳心之美—梵蒂岡博物館藏中國文物展」,北京故宮博物院與梵蒂岡博物館的一次美妙相遇。

▍主辦單位:
北京故宮博物院
梵蒂岡博物館

▍展覽時間:
2019年5月28日-7月14日

▍展覽地點:
北京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展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