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粟特人?如果您的姓是「康、石」,或許祖先也與粟特人大大有關喔~
昭武九姓,又稱九姓胡: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花剌子模)和戊地九,共九個姓氏,於南北朝、隋、唐時期,對西域錫爾河以南至阿姆河流域的粟特民族和國家及其來華後裔之統稱。
隋唐時代,中國人稱呼粟特人為「胡」人。三彩中的高鼻深目大鬍子的外國商旅人偶,正是依據粟特人形塑。
7世紀前半葉經過中亞去印度取經的玄奘,旅行到現今中亞的吉爾吉斯共和國時,稱這一地域為粟特。粟特人所居住的綠洲國度都用漢字來命名,例如稱烏茲別克撒馬爾罕為「康國」、布哈拉為「安國」等。
其中又以現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為粟特人大本營。他們在隋唐時代,成為絲路上往東西貿易的紅頂商人,同時也成為翻譯、文化、工藝的傳遞者。
大唐和粟特的關係曾經有一度是非常緊密的。那是西元631年,唐太宗擊敗了東突厥,收歸了西域三十六國。西元658年,唐高宗擊敗了西突厥,一夜之間中亞五國盡歸大唐版圖。
中亞胡人進入長安和洛陽很多,一直到西元755年安史之亂,粟特地區才完全脫離了大唐的統治。
撒馬爾罕當時稱為「康國」,曾經是羅馬人和長安人共同嚮往的地方。羅馬人知道,撒馬爾罕駝隊的鈴聲一響,東方的絲綢就來了。長安人也知道,波斯的珠寶、印度的珍珠是隨著撒馬爾罕的駝鈴帶來的。
正因地處十字路口,所以文化也是有多重性的。希臘、波斯、印度的文化,以至於唐朝的文化都曾滲透到撒馬爾罕。
撒馬爾罕古城成為眾文明的考古場地,跨越兩千年,從粟特本土的青銅時代到亞歷山大東征的希臘城堡,再到前伊斯蘭時代的清真寺,在這裡都可以找到。
其中撒馬爾罕阿夫拉西阿卜(Afrasiab)23號遺址房間內(編號R23/1)發掘出唐代粟特國王拂呼縵(Vargoman)的大使廳壁畫。
大使廳四面牆體壁畫,三面保存都很完整,只有東面保存較為殘破。壁畫根據學者研究,南牆為粟特王波斯新年諾魯孜節出行圖,北牆為唐高宗獵豹和武則天泛龍舟圖,西牆為突厥武士和各國使臣宴飲圖,東牆為印度摩訶婆羅多史詩場景圖。
北牆繪製當時的天朝,觀念來自於中國的天子面南背北,說明了這一時期,唐高宗與武則天對中亞秩序的主導地位。
從北牆右側唐高宗獵豹圖來看,狩獵猛獸主題是中亞、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波斯文化地區,自古以來描摹帝王的標準圖像,不能據此認為唐高宗獵豹真有其事。
這幅圖的主要價值在於,其上的唐代狩獵裝備與服飾,均可與其他中土的出土圖像資料與實物資料相互印證,可以說是中亞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的極佳案例。
武則天泛龍舟圖中,眾女所乘的龍舟、所梳的雙環望仙髻,樂伎所用雲和琴,是典型的中原地區的唐代器物,都是中亞原本所無,畫工如果沒見過實物,斷然不可能畫得這樣惟妙惟肖。曲江池中,魚、荷葉和荷花、鴨子,以及水鳥給幼鳥餵食等圖案,顯示出一派富貴祥和的歡樂場景。
細節上,也可以看出文化融合顯現的特點:船下水域中的動物長有雙翅、捲曲分叉的魚形尾及一雙馬蹄足,這種奇特的神話生物,與波斯祆教(又稱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中水神、河神為馬形的記載顯然有直接的關聯。
壁畫證實了粟特人對中華文明、唐朝政治非常了解,兩者有著深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