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典藏

燕京八絕(二)淬火涅槃 丨掐絲琺瑯

景泰藍,學名稱之為「掐絲琺瑯」。一直以來,人們都把景泰藍看做中國工藝品的代表,卻很少有人知道其實它傳自阿拉伯世界。相傳在元代,遠征歐亞的蒙古大軍,俘虜了一批西亞的能工巧匠。阿拉伯地區的金屬胎琺瑯製品傳入中土。極度奢華的掐絲琺瑯,流光溢彩,一直以來都作為皇室御用。

景泰藍中的「景泰」,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鈺的年號。景泰年間的藍釉料突破性地發明了天藍、鈷藍、寶藍,且多用藍色作底色,顯得清雅高貴、沉著大方。雖非景泰首創,這種器具卻在之後統一被稱為「景泰藍」。釉質優美沉著,尤其是藍釉,更有一種寶石般的美感,當時的器物多以這種藍釉為底,創造了景泰年間以藍為主的風格。



景泰藍歷經元、明、清三代王朝的變革:

一、元末明初:元末明初的掐絲琺瑯器釉質細膩潔凈,表面晶瑩若水晶,紅、藍、紫、草綠等色琺瑯鮮艷醒目。此時期圖案多為纏枝蓮花紋,花朵碩大,枝葉肥厚舒展,布局疏朗大方,間襯以或仰或俯的小花苞。
二、明宣德:目前所見掐絲琺瑯實物中時代款識最早者即為宣德款製品。宣德時期的掐絲琺瑯器琺瑯色澤純正、濃郁、沉著,表面光澤溫潤,但與元代琺瑯相比,水晶般的透明效果已失。纏枝蓮花紋仍然為主要的裝飾題材,且沿襲元代風格,以單線勾勒枝蔓,花葉碩大飽滿。
三、明中期:明代中期(15世紀中期-16世紀初),銅胎掐絲琺瑯器的製作在花葉紋飾和琺瑯質地上都產生了一些新變化。纏枝蓮紋之外,海馬紋、獅戲球紋、花鳥紋等也頗為流行。掐絲線條愈加纖細,圖案布局亦顯繁密。作品大多表面光澤度低或不具備光澤,砂眼增加,反映出琺瑯質量的下降。
四、明晚期:16世紀中期以後,我國的掐絲琺瑯器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其中以明萬曆時期(1573-1619年)的作品為代表。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仿生」造型掐絲琺瑯器的製造;琺瑯顏色品種的增加和運用;各種吉祥圖案和宗教題材的流行。此外,這一時期掐絲琺瑯器的花紋裝飾更盛行雙線勾勒技法。
五、清早期:清康熙朝的琺瑯器可以代表清早期掐絲琺瑯工藝的發展狀況,是清代琺瑯器生產承前啟後的時期。康熙初期主要以遺存於宮內的明代御用監製造的掐絲琺瑯器為樣板製造琺瑯作品,經過不斷的實踐與積累經驗,所成器物的琺瑯色彩純正、表面光潔、掐絲細而規整,直接影響著後世琺瑯工藝的發展。康熙十九年(1681年)以後,隨著琺瑯作的設置,御用掐絲琺瑯器開始了大規模和規範化的生產。
六、清乾隆:乾隆皇帝對金屬胎琺瑯器可謂偏愛有加,積極支持並推動中國金屬胎琺瑯器的製作工藝,取得了空前的成就。當時琺瑯器的主要產地以北京和廣州最為著名。乾隆時期的掐絲琺瑯器數量繁多,形制不斷翻新,用途也十分廣泛,涉及宮內典章、生活等各個方面。這一時期的琺瑯製作工藝精益求精,成型規整,胎壁厚重,鍍金光亮。「金光燦爛、厚重堅實」的乾隆朝掐絲琺瑯器顯示了清盛世殷實的國力。

清朝時期,景泰藍的製作工藝和地位更是達到了頂峰。康熙十九年,武英殿、養心殿設立造辦處;康熙五十七年,武英殿「琺瑯作」改歸養心殿專門製造宮廷專業器物,皇帝親自授意進行景泰藍的製作,景泰藍工藝達到鼎盛時期。又據史料記載,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飯,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藍的,其他人只能使用瓷器餐具,可見作為皇權專屬象徵的景泰藍其尊崇地位無人可撼。

景泰藍具有極為繁瑣複雜的工藝,要經過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燒藍、磨光、鍍金等一百零八道工序。它不僅運用了青銅和瓷器的工藝,同時也將繪畫和雕刻技術也融入其中,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景泰藍結合製作銅胎、琺瑯釉、火三者結合的藝術,宛如鳳凰涅槃,次次燒燃,脫胎換骨,一再淬練成璀燦爛無比的『浴火鳳凰』,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景泰藍器更被推崇為「一件景泰藍,十件官窯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