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漆是中國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之一,也是一種奢華的藝術品。到漢代漆器廣泛出現在貴族的日常生活中,唐代漆器已處於巔峰,宋代漆器極盡奢華,明代永樂帝年間更是成為達官貴族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圖左 : 清 金漆福壽圓盒 ; 圖右 : 清 黑漆描金龍紋提匣 一般一件純雕漆作品往往要經過經過設計、制胎、燒藍、作地、髹漆、畫工、雕刻、拋磨、做裡、做舊等十多道工序,相當繁複講究。一毫米厚的漆就要上20遍,一遍陰乾後才能上第二遍,每天一般只能上兩遍。光以上漆而言少需要塗三百至五百道漆,因此,僅是髹漆就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全部陰乾後,才能施以各種裝飾,如彩繪、雕漆、金飾、堆漆、螺鈿等,再進行反覆打磨。
蘇富比 | 元末/明初 剔紅花卉紋大盤 估價 : 400,000 — 600,000 英鎊 ; 拍品已售 1,568,750 英鎊 成交價 (含買家佣金) 雕漆工藝製品種類繁多、題材豐富,其設計創作集雕刻、繪畫、工藝於一身,具有莊重典雅的藝術性。雕漆極其考驗創作者的功力,素有「出刀無悔」之說。雕漆中以剔紅最為多見,剔黑、剔黃、剔綠等技法與之相同,只是漆色不同。黃成《髹飾錄》記載,我國雕漆技法出現於唐代。可惜的是,唐代雕漆至今未見實物。宋元時期,我國雕漆工藝得到發展。
蘇富比 | 明永樂 御製剔紅雲龍趕珠紋蓋盒 《大明永樂年製》針刻款 估價 : 1,500,000 — 2,000,000 ; 拍品已售 7,080,000 港幣 成交價 (含買家佣金) 明代的雕漆在繼承元代雕漆工藝的基礎上生產有了飛躍的發展,尤其是永樂、宣德時期,雕漆技藝取得了空前輝煌的成就。明初永樂、宣德時期,官辦的剔紅轉枝花卉盒,而其漆質與作工均圓潤含蓄,是剔紅漆器的極品。明中期以來,轉以中國富繪畫意境的折枝花卉紋為主,明晚期的梅花紋姿態尤其優雅。相較於明代、清代的雕漆有許多顯著的特點,比如明代雕漆漆色暗紅,清代鮮紅;明代雕漆刀法圓潤,多磨光,清代則刀痕顯露,不打磨;明代的雕漆花紋莊重渾厚,清代則繁縟纖細。
精美得雕漆製品不僅滿足了皇家的需求,永樂皇帝還以此為禮品饋贈日本國王。據《明史》記載,從明永樂元年至永樂五年(1403-1407),明王朝三次饋贈日本國王源道義和王妃許多雕漆禮品。其中有剔朱紅漆器、剔紅尺盤、剔紅香盒等230餘件。後日本國英文名「Japan」的命名也源於「漆器」。帝王決定天下蒼生命運的批示,被稱為「朱批」,傳國玉璽使用的也是「朱泥印」。當漆雕出現在歷史舞台時,她那明麗奪目而不艷俗,熱烈濃郁而不是潤澤,古樸莊重而內蘊沉靜的紅,就註定在歷史上留下令人驚艷的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