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半世紀以來,歐雲伉儷的亞洲藝術品已成為舉世矚目的私人珍藏之一,其藏品之精、品相之美有目共睹。對歐雲伉儷而言,能與這些亞洲雕塑、陶瓷、繪畫和裝飾藝術珍品朝夕與共,不啻為千載難逢的機緣,這既是二人勤學不倦之功,亦得益於他們與各地頂尖學者之間的友誼。歐雲先生說:「我們既是蒐藏工藝品,也是在訪賢求能。」
歐雲氏官至中士,戰事結束後回國與愛妻團聚。妻子戰時對他關懷備至,書信、補給 (其心愛的Mounds糖果必不可少) 從未間斷。這對夫妻亦學會了禍福與共:新婚之際,兩人的薪水僅夠支付房租,常要仰仗歐雲氏岳母供飯。當時的窘況與日後的成就相比,誠然判若雲泥。
歐雲先生後來提到其慈善事業時,曾打趣道:「我不覺得自己有多慷慨好施,只是經歷過一窮二白的日子,如今想略盡綿力而已。」他倆在曼哈頓住了一段時間,其後遷至長島,三名兒女亦在當地長大。甫一開始,他們已積極參與威斯特伯瑞 (Westbury) 的社區事務,歐雲先生除了擔當猶太教堂管事,還執教少年棒球聯盟;歐雲夫人取得教育碩士資格後,在中學任教商科,並出任威斯特伯瑞教育及藝術委員會成員。其後,歐雲氏舉家遷至威斯特伯瑞老鎮,歐雲夫人成為耶利哥公立圖書館委員會創會委員,她為該館服務二十五年,任內負責督建新館事宜。
戰後經濟蒸蒸日上,歐雲先生覺得應趁此機會,設法改善家庭經濟。據他憶述:「我倆決定,我該從商,…… 等經濟較寬裕時,再重執教鞭。但,我再沒回頭。」他滿懷雄心壯志,很快便成立了以紐約為基地的環球冷凍食品(Global Frozen Foods),以滿足國內對冷凍農產品和食品日益增加的需求。他與內兄合資在曼哈頓肉類加工區租了一個倉庫,為紐約地區供應冷凍食品。及至1950年代末,他終於成為公司的獨資經營者,並帶領公司迅速發展成為當地最具規模的冷凍食品分銷商。
歐雲伉儷的收藏攻略進退有據,背後仰仗的是一個古董商、專家雲集的「大家庭」。他們的收藏之旅既着眼於蒐羅亞洲藝術瑰寶,同時也在悉心培植長遠的人脈。《紐約時報》描述歐雲氏及其友儕時提到:「他們對朋友赤誠以待,其熱忱與對待藝術品收藏不遑多讓。」這種真摯懇切的待友之道,使歐雲夫婦在亞洲藝術圈內深受愛戴。在古董商當中,與之私交甚篤的有龐耐和安思遠,以及倫敦的柯羅傑 (Roger Keverne) 和東京的瑙曼 (Klaus F. Naumann)。柯安妮 (Anita Christy) 曾在《Orientations》撰文寫道:「歐雲珍藏既匯聚了他們夫婦二人的心血,亦是他們與古董商、策展界友儕的協作成果。」歐雲氏之言更言簡意賅:「藏家與古董商若能相互器重,自然就會演變成友誼。與我們來往的古董商,最終都成了朋友。」
歐雲伉儷為改善紐約社區所作的貢獻,在美國慈善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倆謙恭仁厚、樂天豁達,二人聯袂推出一項總額高達10億美元的大型慈善事業,助大都會博物館、哥倫比亞大學醫療中心、紐約長老會醫院等機構開展工作。歐雲伉儷於八十年代末首次捐助哥倫比亞大學,這筆資金使其醫療中心如虎添翼,終發展成為全國頂尖的研究和治療機構。

歐雲伉儷先後於2016、2018年與世長辭,被譽為紐約最為人推崇的公民領袖和慈善家。歐雲伉儷從布魯克林的普通家庭,到晉身一流企業家的事業高峰,時刻不忘用自己的成就造福世界、震聾發聵,其事跡發人深省。在施予的過程中,二人致力於改善各階層人民的生活,與眾分享令其人生更豐盛充實的亞洲藝術。他倆首次饋贈大都會博物館時曾撰文寫道:「我們認為收藏之樂,絕不亞於與藝術品朝夕與共之樂。如今,能與眾分享這批珍藏,我倆深自慶慰。」此等樂善好施的情懷,建基於逾七十五載的鶼鰈情深、相濡以沬,亦堪可作為歐雲氏傳承之綱維。